English

医学高新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访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朱宗涵
2000-04-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家杰 我有话说

最近,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朱宗涵对记者说,在充分肯定高新技术对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技术的提高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它给社会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朱宗涵说,包括影像诊断、无创和微创性手术、人工器官、器官移植、细胞因子应用、基因工程、新药品、新材料和导管技术等,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高新技术覆盖了内外妇儿各个专科。它在减轻患者的痛苦,给予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的同时,带来的一个最明显的问题是,诊疗费用大幅上升。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社会和家庭能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支付得起高昂的高新技术医疗费。经济条件不理想的家庭将不得不放弃使用高新技术诊治疾患,从而引出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医疗工作怎样遵循人道主义原则和医疗服务公平性原则。

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涉及伦理方面。医学高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大致可以结出两类成果,一类是治愈或基本治愈了疾病,挽救了生命,使患者获得健康。由于生命不可估价,即使耗费了巨额费用,在伦理方面也是可以接受的。另一类成果是无法治愈疾病,但能维持和延长人的生命。这在重症病房屡见不鲜。在生命的末期,病人被机器包围,靠心脏监护、血气监护、人工呼吸机、静脉营养等维持生命,花费了数十万元,最终仍然辞世。这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怎样判断生命延长的有效性和无效性,怎样判断延长生命的价值和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怎样理解对亲人的感情和为情感付出的物质代价。并进而涉及到安乐死问题,可不可以给生命垂危、十分痛苦的患者安眠药和止痛药,以减轻他的痛苦,让他在无痛苦的状态下离开人间。

带来的第三个问题涉及医生的行为和观念。高新技术广泛用于临床以后,医生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愈来愈多,同病人在心理、情感方面的交流愈来愈少。见到病人即开列出大堆的检查,似乎离开技术,医生什么事都做不成。医院办院模式也随之向着以疾病为中心的误区变化。医院机械化的趋势由此愈来愈严重。拿婴幼儿来说,他在病中更需要父母的感情抚慰。这需要通过双亲的抱一抱、亲一亲、抚摸一下才能实现。但现在医院不准父母陪住,一周只允许父母探视二三次。而一名护士管几十个病儿,喂奶喂药打针治疗都忙不过来,根本没有时间同孩子交流。为什么技术不断进步,诊断准确率、治愈率、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社会对医疗服务不满意的程度反而愈来愈增加,原因正在于此。

带来的第四个问题涉及决策人员。主要是在医患双方都有对高新技术追求的情况下,如何配置卫生资源。现在,配置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大医院占有的卫生资源份额过大,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基层医疗保健占有的份额过小。人才大量流向高新技术集中的单位,而且仍不满足现状。不少大医院还在设法使本院的技术和设备达到全国一流,甚至世界一流水平。任其发展下去,谁来承担社区服务,谁来承担农村卫生工作、健康教育、孤残儿童的医疗保健工作。

朱宗涵说,现在,医学正向着两个方面发展,一是宏观领域的研究,它专门研究人群的健康,扩大一些,研究全球健康的问题;一是向微观发展,开展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总的目的是要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的健康。21世纪对人类健康的最大挑战将不再是生物学的因素,比如病毒、细菌等。对人类健康最主要的挑战将来自人们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还来自人们自身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而这些正受到高新技术的负面影响。在医学领域广泛采用高新技术的过程中,不高度重视其负面影响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将不利于社会进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